当前位置: 首页> 学院新闻

“千人百村”再出发 ——赋能黄松峪乡村全面振兴

2025.07.05 |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赵金 | 学院新闻

为深入落实北京市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任务,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资源一体化发展,发挥高校人才和资源集聚优势,深化高校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让广大青年学生在乡村“大思政课”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中共北京市平谷区委员会、平谷区人民政府联合开展“青才汇平谷 一起高大尚”首都高校“千人百村”大学生实习实践活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积极响应号召,在2023年和2024年活动基础上,于2025年暑期派出“荟聚黄松 地旅赋能”和“峪村同行”两支实践团队,分别驻扎平谷区黄松峪乡黑豆峪村和黄松峪村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队将依托我校地质学“双一流”学科专业和旅游地学新学科建设与师资优势,深入村屯农家、田间地头,开展地质遗迹资源调查评价、挖掘当地地质文化内涵、建设全新地学科普解说系统、设计开发地学研学课程,书写旅游地学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满意答卷”。

召开动员大会,护航“千人百村”

7月1日上午11时,两支实践团成员出发前,学校组织召开了首都高校“千人百村”暑期社会实践动员会,党委学生工作部(处)/研究生工作部部长佟拓、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党委副书记李梦瑜出席会议、学生工作处副处长王冠利主持会议。佟拓部长作行前动员,鼓励实践团成员安全出色地完成任务。学校和相关院系领导、实践团指导教师分别向两支实践团成员赠予活动物资。

图片1

学校、学院领导与指导教师在动员会上赠予实践学生活动物资

实践团召开工作会议,明确任务方向

7月1日晚,实践团全体成员在驻地召开会议,明确了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的任务与工作内容。围绕“千人百村”社会实践总体目标,明确了两支实践团队在黄松峪村、黑豆峪村的具体工作方向。“峪村同行”实践团将系统调研黄松峪村概况,在对区域地质概况及地质遗迹资源调查的基础上,重点梳理长城文化、剪纸非遗等特色人文资源与地质的联系,通过地质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助力黄松峪村发展。“荟聚黄松 地旅赋能”实践团将深入黑豆峪村各旅游景区,开展野外实地调查,并重点构建京东大溶洞与黄松峪地学旅游科技小院两处地点的地学研学旅行课程体系,并力争举行地学研学暑期夏令营活动、邀请黄松峪中学师生参与。

图片2

实践团召开工作会议

首日野外考察:初探地质与人文资源

7月2日上午,两支团队全体成员前往黄松峪水库东侧实地考察明长城遗址与地层剖面。在明长城遗址,团队成员仔细研读了路边设立的黄松峪段长城科普解说牌;并走上遗址,考察石边长城的建筑特征、观察用来堆砌长城城墙的岩石的不同岩性特点,探讨了黄松峪村地质基础与人文资源的内在联系。之后,团队调查研究了串岭沟组页岩和团山子组石英砂岩的岩性特征,并确定了地层界限。

图片3

实践团开展野外考察工作

对接工作:聚焦村委需求,精准发力

7月2日下午,两支实践团分别与黄松峪村和黑豆峪村两委对接,向村委汇报实践团社会实践任务,了解村委需求。在黄松峪村,实践团成员与村委书记、副书记及支委召开座谈会。团长介绍了团队基本情况与此次实践的两大目标,并深入了解了黄松峪村人文文化资源。黄松峪村委向实践团提出制作短视频宣传村落地质资源、补充自然资源调研档案等需求。最后,黄松峪村村委表示将高度配合实践活动的行程,并再次强调注意安全。

图片4

图片5

实践团成员在黄松峪村委会与村委干部开展座谈

实践队员在黑豆峪村同两位村支委深入交流了实践团的任务,包括地学旅游科技小院后高于庄组地层剖面和京东大溶洞研学路线的规划、应用,并将开展地学科普视频的制作和宣传。黑豆峪村委对实践团提出要将村落内各景区的地质遗迹和自然景观的成因和形成过程,以及地质概况等内容总结成文字报告。并邀请实践团前往村史馆参观。

图片6

图片7

实践团成员在黑豆峪村委会与村干部交流工作

两天的工作为两支实践团队下一步具体开展社会实践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团队成员将充分发挥所学,将专业知识与乡村需求深度融合,让地质科研的“硬实力”与乡村文化的“软实力”形成共振,为黄松峪乡全域旅游发展注入新动能。